學中醫的四個境界

學中醫與治學一樣,不僅僅需要方法,還要經過一定的程式,然後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。每一個層次的提高,都將伴隨著境界的提升。初學者以此入手,循序漸進,慢慢地積累醫學知識與經驗,並在臨床上發揮出來,進而有所創新,終將成一代醫學大師。

1、學習中醫知識

學習是第一步。要會看病,必需先要學習基礎中醫知識,但這樣的學習應該不以考試或者賺文憑為目的,否則,也學不到真正的東西。學習還不僅僅是學書本上的東西,還要學書本上以外的東西,就是臨床實習。這樣,才能既學到課堂上學的東西,還能學到課堂之外的東西。既知道了書本的東西,還知道書本之外的經驗。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但也是一個非常有用的過程。非此無以為臨床。

在中醫的整個範圍之內,要做到無所不知,無所不曉固然有些難,但總要對於古今的中醫典籍要多多地涉覽。雖然要求專精一些,但也必需貫通瞭解整個的中醫發展史與各家學說,然後確定目標,在一症一病上用功夫,循序漸進,方能求專求精。

學習才能知道中醫各家的觀點,累積前人的臨床經驗。學習是一個回顧過去的過程,回顧古代名醫的成就,掌握他們曾經創造出來的醫學理論與方法。古人都已經死了,但他們的中醫臨床經驗都保存在醫籍裏,所以要讀書,要學習,這是學中醫的基本方法,是鑒往而知來的必要工夫。

子曰:學而時習之,不亦樂乎。學中醫亦需要經常復習與實踐。總之,學好中醫,學習是最最重要的一步。那些想不學而精通中醫的想法,根本就是癡心妄想,是不可能實現的。天下也許有不學習的好人,但絕對不會有不學習的名醫。想作名醫,必需從學習開始,而讀書是必不可少的。

達到這個境界,已經讀過古今各家醫述,這是第一個境界。凡學中醫的人非要經過此境界不可。

2、明白中醫道理

學中醫數年後,已經有了些根基了,就要開始貫通中醫的整個道理。這是在學習的基礎上的進步,就是通過思考與臨床,把所學的中醫知識完全地融會貫通,達到事理圓融,理事無礙的地步,方才算的上是真正的通理了。這個境界往往伴隨著無數次的小悟與一兩次大的頓悟,然後才能醫理貫通無礙。達到這個境界,已經是了不起的中醫了。在這個層次上什麼病都能治,而且,效果都不錯了。

中醫的理是臨床的關鍵。往往見到這樣的醫生,拿著一兩個方子治病,有效也不知道為什麼,無效也不知道為什麼。這樣的醫生,其實根本就沒有明白中醫的理,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醫。只是混中醫飯吃的而已。真正的明理,是徹底地明白,是心無絲毫不爽,是臨證時腦中澄清一片,毫無滯礙的感覺。到了這個地步,已經是當前極好的中醫了。而縱觀國內能到此境界的中醫當前也沒有多少。

要達到明白通曉中醫的道理這個階段,需要大量的學習積累。所以說,沒有第一步的讀書與學習,沒有認真的用心思考,就不可能產生頓悟,也就不可能達到這個境界。當前因為經濟利益第一,所以,不少臨床中醫荒廢了讀書,反而忙於交流應酬。這樣慢慢地把以前所學的東西也丟光了,技術自然也談不上提高,想有所頓悟,那是絕對不可能了。如果病人找這樣的醫生看病,心中不害怕嗎?把自己的寶貴生命隨隨便便地交給一個庸醫,這樣做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嗎?至於因此而損命折壽者,臨床比比皆是,悲哉,哀哉。

達到這個境界,已經通曉醫理醫論,並能應用於臨床。天下為醫者而能達此境者,已經不多了。

3、對醫理質疑,進而思辨

光是通曉了醫理,不過是掌握了中醫的術而已。只能算是繼承的不錯,但還需要更進一步求疑。中醫的每個道理都可能存在著問題,有了問題就有了疑問。而從這些疑問處進行思考,就可能促進對中醫理論的理解。才高識妙的人,通讀中醫百家並臨床數載之後,往往能提出問題。這時用心去思考,則可超入玄微,疑破而悟生,學醫的境界又可再上一個臺階。

不但是學醫,學任何學問都是如此。在繼承之後,都要有所創新,而創新的基礎就是懷疑。由疑而生辨,由辨而有得。中醫的許多道理都有必要產生懷疑,進而思辨,以求出解決之道。由懷疑而破疑,一定要經過搜集資料,得出信證的過程。所以,還是要去讀書,去思考,去臨床,這三者是解決問題的關鍵。古人講“ 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”又說“思之思之,鬼神通之。”就是說如果能有思辨之力,則可以與鬼神爭奧,達到鬼神莫測的境界。

質疑的前提是先要通曉中醫理論,然後經過大量的臨床之後,對古代醫家的某些理論與方法產生懷疑,進而思考其解決之道,以找到更好的理論與方法。比如,同樣是讀同一本《傷寒論》,兩千年來卻產生了數百家不同的學術觀點,這些觀點互相質疑,互相詰難。每一個觀點都是對前人的質疑與思辨,卻都促進了中醫理論的發展。

作為一名中醫,不是光會看看病,那是作醫生的本分。作到一定的程度,臨床積累的經驗多了,就要開始質疑與思辨,通過查找資料,與別人討教,或者自己獨立思考,慢慢地解決了這些問題,這時醫生的水準自然提高了。進而寫出著作,垂傳久遠,以惠後人。

達到這個境界,不但是臨床水準提高,而且對醫理有所研究發揮,其對中醫的認識程度自然更加明白曉暢了。縱觀歷代名醫,多有此等境界者。

4、創新新理論、新方法、新技術

繼承到一定的程度,必然會產生創新的衝動。當前國內中醫水準並不高,現在雖然還談不上創新,但在一些邊角的地方還是有可能進行創新與改良。墨守成規,學葫蘆畫瓢,那不是真正學中醫的人,也談不上是真正的中醫學者。只有由故而出新,由常而得變的人,方算的上是真正的中醫學者。

創新的方法或者是糾正前人的所誤,或者發明新思想,新工具,新方法等等,都是超越前人。這是不朽的事情,需要極好的中醫基礎與臨床經驗作支撐。比如清代的王清任通過解剖實踐,創新性地發現了瘀血理論,並創新新方,應用至今,這是中醫理論在近百年來的最後一個創新。扶陽學派在清代一片滋陰降火的溫病理論中脫穎而出,就是創新。再如,現代有人創制出小針刀、刃針、浮針、頭皮針、遠絡療法等等,都是技術與方法的創新與發展。

但創新不是隨便弄幾個新方子,那只能算是發展而已。現在有不少狂妄之輩,既瞧不起張仲景,也看不上傳統中醫學,認為只有他最新創造的理論與方法才是真正的中醫學。如此不是創新,那是無聊,是閉關自守,是妄自尊大。

達到這個境界,實在不易。能達此者,多是多學科結合而為之。近數十年來每見針灸技術方面的創新,即是對古代針灸理法的發揚光大,殊為不易。達此者,必聰明穎達之士也。

綜上所述,學醫的四個境界層次分明。學者必要本源次第了然於胸,然後一步一步地循梯而上,則不會產生揠苗助長的憂慮。“心急吃不了熱豆腐”,同理,心急也學不到真正的中醫。只有不急不躁,從容進步,慢慢地一旦來一次大的頓悟,自然一通百通。以後,由博返約,博古通今,則醫理交融,心中無滯,自然成一代中醫大家。

記得中學語文課本有這樣一句話“為學有難易乎?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。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。”掌握了以上的途徑與方法,剩下的就是去做了。努力學習,堅持不懈,功到自然成。學醫如此,做任何事情皆如此。